仁济医院戈之铮教授:专注消化医学创新事业
——“第18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专家专访——
备受很多专家与病患关注的第18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即将拉开帷幕。聚焦行业前沿,汇聚业内顶级专家资源群策群力,本次论坛分享展示的一系列新技术新理念意义重大。对于即将出席论坛的仁济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兼内镜中心主任戈之铮教授而言,这次行业盛会可以进一步发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为我国的消化医学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助力。一直以来,十分擅长各种消化道疾病内镜下诊断与治疗的他就在临床和科研上孜孜不倦,以匠心精神立志成为行业的“先行者”。
勇闯医学未知地带,带着使命创新突破
“匠心精神的核心前提,就是要有一股学习钻研的狠劲。”带着这样的信仰,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之后,戈之铮教授并没有停下求学之路,后来又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消化内科博士研究生。学生时代的课程不仅让他不断汲取营养,夯实基础,更让他养成了勇于钻研和探索的习惯。进入仁济医院之后,他和消化科团队更是持续在诊室和研究所之间“折返跑”,为的就在医学地带不断探索,用心的研究成果去解除病人的痛苦。
在消化学科,“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病。这其实是一个很无奈的病名,因为找不到病因,治疗也无从谈起。很多病人自己缺乏医学常识和经验,根本无法准确描述病情,这也让医生更难找到病灶。针对这个行业难题,戈之铮教授和团队成员迎难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3年,仁济医院接收了一名特殊的病人。据病人阐述,他被“大便反复出血”这个怪病已经折磨了整整9年。跑了无数医院,尝试各种治疗方法,效果一直不明显。要根除疾病,必须首先找到出血原因。戈之铮教授选择胶囊内镜和气囊辅助式小肠镜作为检查方式,很快就找到了出血原因。然而,这才是第一步,因为治疗这种出血疾病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带来不可控风险。胸有成竹的戈之铮教授和团队成员创新使用沙利度胺治疗方案,又快又稳地完成治疗。在持续服药4个月之后,这位病人的便血就不再出现了。本着为病人负责的考虑,戈之铮教授此后也定期保持随访。至今10多年过去了,病人的便血疾病始终没有复发。
在成功临床案例的基础上,戈之铮教授和团队成员继续开启“血管病变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消化系统全球排名第一的杂志《胃肠病学》上,引起了业内专家的高度重视。
“如今,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已经成为我们整个科室团队的精神风貌。我们的医、教、研团队在多个方向攻关,常常针对一种疾病和项目要花费几十年的光阴。可以说,每一份研究成果的背后,都有无数人的心血。我们就像钉子一样钉准研究项目,为的就是不辱医生的使命。”戈之铮教授表示。
时代在进步,医学科研更要与时俱进
当然,消化医学在不断发展,作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委、全国小肠病学组副组长,戈之铮教授也在不断汲取新的营养元素。如今,他撰写的《小肠病学--基础与临床》、《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及《肠道疾病》等研究成果在业内影响力很大,但在他看来,只有把理论成果与临床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意义。
“就比如我们现在常见的胃病,很多人都深受折磨。其实,胃镜检查是目前对于胃部疾病最彻底、最直接、最方便快捷的检查方式,但很多人由于不了解或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误导,对此非常畏惧。对于我们医生而言,既要通过科普宣传让他们了解检查过程及事前、事后的准备,又要在技术和设备上不断创新,让病人尽可能减少各种痛苦和不适体验,这样才能确保胃镜检查的快速推广。”戈之铮教授表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戈之铮教授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论坛与科普讲座。在去年举办的南京整合消化内镜学高峰论坛上,戈之铮教授就以《小肠内镜的临床应用暨仁济发展历程经验分享》为题,和与会代表分享了他和他的团队在消化内镜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对于此次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戈之铮教授表示将重点关注一些新技术和新理论。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引入,对提高诊断率、解放内镜医生的劳动力帮助很大。此外,包括远程会诊、大数据共享等应用都对消化医学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在论坛期间,他也将虚心倾听各方专家的分享介绍,为未来的科研创新输入新血液。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资讯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
热门资讯
- 财经
- |
- 新闻
- |
- 资讯